撰稿 周震麟
金砖是用苏州阳澄湖流域的泥土制作而成的细料方砖,工艺要求极为严苛;它铺墁在明清社会的最高殿堂——皇家建筑主要宫殿的室内,至要部位,是官式古建筑的重要构件。
这一特点,注定了金砖的三重文化内涵:
一 砖陶风范:水火相济,变土为金。
二 苏州腔调:工到水磨土成金。
三 中华神韵:顺应天道,竭尽人事。
烧窑
一 砖陶风范:水火相济,变土为金。
天地的玄黄和宇宙的洪荒之中,文明之火相击而生之后,先民们很快就发现,原本松软的土会变得犹如金石一样的坚硬。
土,经由木转化而成的火的焙烧和历炼,会变成金。
今天,不少砖陶博物馆多有红烧土块的展陈,那是因为人们知道,这是工艺的坯胎,本初的砖瓦陶,是变土为金的肇始源头。
于是,偶然抑或必然地,专门用来烧砖烧瓦的窑炉出现了。
再后来,逐渐地,人们继续发现,变土成金可以是一门极为讲究的技术活儿,譬如在火烧泥土到一定的时候,如果往窑里渗水,且予以控制,烧成的砖块就会还原出与泥土原料相近的青灰色,而不是干烧后的铁锈红,而且,成砖也更加坚硬固实,更能经风历雨,不易酥松碎裂。
人们终于明白,若要变土为金,须得水火相济;做砖弄陶,是依循五行生克之律所做的一种操作,是水火阴阳里的一门技艺。
做砖弄陶,要而言之,就是:水火相济,变土为金。
金砖,是变土为金的巅峰之作。
窑顶窨水池
二 苏州腔调:工到水磨土成金。
就材质而言,金砖,就是青砖,是精工细作的青砖。用苏州人的说法,金砖就是做工细腻、有水磨腔调的青砖。
金砖与普通的铺地方砖一样,在制作时,它们用的是同一片土地下面的泥料,焙烧时装进的是同样的馒头模样的土窑,练泥的工匠、烧窑的师傅,都同样是,甚至是同一批、同一名平日里靠天吃饭、凭地种田的农人,有要紧活儿的时候,他们一转身,就成了砖匠,或者窑工。
就工艺而言,金砖也是青砖,只不过金砖要用细料,质量要求高,工序繁复、工艺细致,用的是江南技艺水磨式的精细工夫,而普通青砖通常不用细料,质量要求也根据用途不同而有高有低、参差不齐,工序工艺与金砖相比,无论是练泥、晾坯,还是烧窑、窨水,都相对粗疏而简易。
金砖和青砖的核心区别,就在工序工艺的繁简或粗细。
金砖制作技艺的精工细作,是典型的苏州工夫水磨腔。
阴干后进窑焙烧前的金砖泥坯断面
三 中华神韵:顺应天道,竭尽人事。
并不是说,只要精工细作的青砖,就都可以叫金砖。即便是做工最为精细的青砖,还得符合一个非工艺质量规定的条件,这个条件是:
第一,须由专人定制,而且,下单人只能是当今的皇上,因为只有他,连说的话也是以“金”相称的;
第二,用于特定部位,即皇家建筑主要宫殿的室内,因为这类金銮宝殿是江山永固、基业安稳的象征。
就是说,必须是由帝王下旨、工部下文烧造的铺墁在最高殿堂的细料方砖,才能赋予“金”的身份和称谓,奉作“金砖”,否则,纵然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纵然声比金石、腔赛水磨,还是只能被当作一枚平常无奇的青砖。
因为皇家对工艺要求的极致性,使得金砖工艺的关键要点不仅只是水磨式的精工细作,而是所有的工序都须要与四季时序相契,烧造周期通常要持续一年,甚至更久。制作金砖的奥秘,是根据土性物理的生克,将练泥、晾坯和烧窑、窨水等每一道工序,与气候的转换、空气湿度的变易,以及火功水能的相推相济等规律,做最大程度的应合,即“顺应天道,竭尽人事,方土窑而出金砖”。
烧炼金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儒家文化核心智慧中“天人合一”的一种修为实操。
于是,金砖和青砖的核心区别,并不只在工序工艺的繁简或粗细,更在于它所铺的屋室和位置,在于屋室的主仆君臣们共同遵循的关于“金”和“青”、关于“砖”等语言文字背后所含藏的人际关系、社会法则和文化认同。
太和殿金砖
当年,乾隆皇帝在养心殿三希堂里读完王羲之等人的书作后,题赐“神乎技矣”四个大字的时候,他的心中,这种神乎其神的技艺,压根儿就没法与金砖制作的粗技陋活儿联系起来,他一定并不了解金砖里含藏的水磨昆腔一般的精工细作和务须天人合一的生命精神,但今天的我们,却可以这样肯定地说:
乾隆皇帝题写“神乎技矣”的时候,他的双脚是踏在苏州陆墓工匠制作的金砖之上的,因为,三希堂,养心殿,紫禁城,乃至所有皇家建筑主要宫殿里铺墁的象征着江山永固、基业安稳的金砖,都产自同一个地方:苏州,陆墓。
乾隆题“神乎技矣”
砖陶风范,水火相济,变土为金,可以看作是金砖文化的厚度;
苏州腔调,工到水磨土成金,那就是金砖文化的密度;
中华神韵,顺应天道,竭尽人事,应当是金砖文化的广度。
撰稿 周震麟 御窑金砖博物馆文化顾问,金砖古法复原发起人、参与人,《御窑金砖》《造砖图说》《水磨金土》著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