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周震麟
称金砖为“天下第一砖”,与“一两黄金一块砖”和“永乐赐名”“陆墓御窑”等说法一样,也是极具自我执迷取向的单一的现代民间视角。
那个非常明白自己为“天下第一人”的始终开着金口的金砖主人,在儒家文化“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的通往大学之道的最高殿堂里,当他坐上置于金砖之上的那个金銮宝座的时候,要向天下臣民百姓公然宣示的,绝不会,也用不着是“天下第一砖”之类的,实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又十分自恋的痴狂之语,而是“建极绥猷”和“兹惟艰哉,奈何弗敬”的,深知天下大小情事都须要顺应天道、竭尽人事,才能心存安宁和乐的敬畏之语。
金砖:“天下第一砖”
六百多年前,永乐皇帝在决定迁都并营建北京皇家宫殿,在选用主要宫殿室内铺地用砖的时候,为什么偏偏选中了远在江南苏州的陆墓制造的细料方砖呢?
先决原因,不是人事,而是天道:
泥料。
上天赐予阳澄湖流域生民的天然的泥料!
我国的造砖术,自秦砖汉瓦,至宋代,已相当成熟,各地工匠的技艺相差不大,但做砖所用的泥料,却会因地域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通常,南方温水润土,泥料细腻,且粘性大,以苏州阳澄湖、太湖流域的泥土最为典型,烧成的砖相对细密结实;而北方泥料则砂性重,造出的砖与南方砖相比不够细,且容易风化酥裂。
从现存地方史料可知,苏州陆墓因地处阳澄湖西岸,拥有细腻温润的水土泥料,所以,至少自五代起,陆墓一带就有窑烟黑翳天的景象,砖瓦业尤为发达,制砖技艺因此而精细成熟,所产砖瓦历来就有坚细而优于别处的赞誉。永乐皇帝迁都北京,要选天下最上等的泥料木材,最终,会将陆墓所在的苏州府长洲县作为金銮殿等皇家建筑要殿室内铺地用砖的指定烧造地,是完全顺理成章的事——与太湖流域的泥料相比,阳澄湖流域的土更具有造出上好细料方砖的先决的天赋质性。
从此,直到清末,陆墓窑区为皇宫烧造金砖数百年,工匠的制砖技艺精益求精、好上加好,窑口所产的民用砖瓦质量也十分过硬,蜚声江浙,乃至全国,因而,虽是民窑,却有“御窑”盛誉。
磨成粉状的细土 |
反复捣弄后的泥浆 |
晞晾中的烂泥 |
晞晾中的泥块 |
揉泥 |
驱除了小气泡的细料坯泥 |
成就御窑和金砖的第一要件,其实只是上天赐予给相城陆墓的泥料土性;
有了御窑盛誉和金砖声名的相城陆墓人,传承非遗和传播文化时,首先需要感恩的就是脚下生我养我的这方水土,需要心存敬畏的就是头顶并身处其间的冥冥杳杳的天道上苍。
然而,竭力声称金砖为“天下第一砖”者,一张口便说陆墓窑是“苏州御窑”者,多迷恋并沉醉于祖先们为后世子孙带来的荫光荣耀,而对于曾经因为这方水土的温润细腻而降临到先辈们头上、身上和心上的那分痛楚苦难和生命历练,有意无意地,无视了,甚至无知了,或许,知道,也明白,但压根儿就不愿直面。
他们不知感恩脚下的这方水土,不知用智慧之眼去观照先辈工匠们的苦难,他们想要的,可能就只是金砖里万两黄金的金光幻影,至于先人们在实实在在地烧炼金砖时必须拥有的那分顺应天道竭尽人事的工艺之金、文化之金和生命之金,他们压根儿就没想到,或者,根本就不想要。
因此,对于金砖工艺的传承者来说,竭尽全力,复原金砖制作的明清古法工艺,感受并真切地体验其中含藏的文化内涵和生命智慧;竭尽全力,用古法工艺推进古建砖瓦的御窑品质,同时,又对生我养我的这方水土、对冥冥天道和纷纷人事、对天下万物和地上众生,始终心存敬畏,怀抱诚意,而不是一张口就是“天下第一砖”,一动念就是“一两黄金一块砖”。
要知道,这样,才是真的在——“做金砖”啊!无论你是帝王,还是平民!
苏州御窑遗址园景观
撰稿 周震麟
御窑金砖博物馆文化顾问
金砖古法复原发起人、参与人
《御窑金砖》《造砖图说》《水磨金土》著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