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周震麟
廊桥东侧长廊
叶昌炽《泊陆墓镇》
长期寓居苏州的晚清名人叶昌炽,当年泊船陆墓的时候,他看到了“陶家烧土还成市”和“秋风看制半闲盆”等情景。
砖陶器物居然形成了集市,可见陆墓窑业的兴旺发达。半闲盆,指的是与金砖齐名的“陆墓泥盆”,其中的蟋蟀罐,也是因为土质的优异,而在明朝宣德年间,成了皇家休闲娱乐时所需的指定贡品。
万俟绍之《陆墓寺》
早在南北宋时,万俟绍之过访陆墓寺的时候,虽然看到了“塘水清环寺”的江南水乡的清净之景,却同时也已经看到了“窑烟黑翳天”的烧砖制陶的壮观场面。由此可知,陆墓窑业的发达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
御窑遗金砖博物馆晚清陆墓街景模型
御窑遗金砖博物馆晚清陆墓街景模型
烧造金砖所用的泥料,既是特别的、独有的,又是普通的、常见的。
说普通常见,是因为陆墓窑民们烧造金砖所用的原料,和烧造普通砖瓦一样,都是村边田头常见的泥土,并不需要像寻找稀有的特殊矿藏一样四处寻觅、不断挑选,因为这种泥料在陆墓镇一带甚至江南农村,都十分常见。通常,只要在乡间田野稍加观察探测,就能找到适合制作金砖的泥料。
说特别独有,是因为虽然江南水乡农村的土质多“粘而不散,粉而不沙”,但适合制作出坚实细密的金砖的泥料,却是阳澄湖西岸尤其是陆墓镇附近一带的村镇所独有。
苏州有两大水域,阳澄湖流域和太湖流域,都是温水润土,物产丰富,精工细作,特征鲜明。相比之下,阳澄湖西岸的土质,尤其细腻温润,所以,紧挨苏州古城之北的陆墓镇及其周边一带,历来窑业兴旺,砖陶制品质地坚细,闻名遐迩。明正德《姑苏志》卷第十四中说陆墓的窑作“坚细异他处”。
明正德《姑苏志》卷第十四.土产.造作
陆墓的泥土与附近的江南其他乡镇的泥土虽然貌似相同,但其坚细的质地和黏沙程度终究与别处不一样,特别适合制作高质量高要求的细料方砖(即金砖)。这就是当年永乐皇帝营建北京紫禁城时,在各地制砖技艺和工序并无明显伯仲之分的情况下,没有选择在北京就近烧造金砖,也没有选择在江南的其他窑口烧造金砖,而将苏州府长洲县的陆墓窑口指定为金砖唯一烧造地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最初,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天然土质使得陆墓成了五百多年间明清御窑金砖的唯一烧造地。
御窑遗址园景观
我国的造砖工艺至宋代已经成熟,各地工匠的技术相差不大,但造砖所用的泥料却会因地域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通常,南方温水润土,泥料细腻且黏性大,以苏州阳澄湖、太湖流域的泥土最为典型,烧成的砖相对细密结实。而北方泥料沙性重,造出的砖与南方砖相比不够细,且容易风化酥裂。
从现存地方史料可知,陆墓因地处阳澄湖西岸,拥有细腻温润的水土泥料,所以,至少自五代起,陆墓一带就有窑烟障天的景象,砖瓦业尤为发达,制砖技艺因此而精细成熟,所产砖瓦历来就有坚细而优于别处的赞誉。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会将陆墓所在的苏州府长洲县作为金銮殿等皇家建筑要殿室内铺地用砖的指定烧造地,也就是完全顺理成章的事了。从此以后,苏州陆墓窑区工匠的制砖技艺精益求精、好上加好。自明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并营建紫禁城开始,一直到清末宣统皇帝宣布逊位的五百多年里,陆墓窑区一直都是金砖唯一的烧造采办之地。
御窑遗址园景观
附:
泊陸墓鎮
[清]葉昌熾
傳芭何處為招魂?目斷浮雲蔽日昏。
鐘廬神京終冥宅,衣冠故國漫爭墩。
陶家燒土還成市,齊女思鄉別有門。
今日蟲天正安穩,秋風看制半閑盆。
[注释]
傳芭:古代祭祀时的仪式,舞者手执香草,相互传递。
鐘廬:钟多铜制或铁制,槌击发声,多用作报警、报时、集结的信号。这里比喻陆贽在京为相时多向皇帝谏议。神京:即京都。
冥宅:坟墓。衣冠:指衣冠冢。
爭墩:这里指陆墓到底指陆逊墓,还是陆贽墓,历来众说纷纭,纷争不断。
齊女思鄉:吴王阖闾破齐后,齐国以女为人质,配与吴世子波。齐女思乡,日夜号泣,阖闾于城北筑“望齐门”,朝向齐国,令齐女登其上而望乡,后称齐门。
蟲天:天地万物,微小如虫豸,也有适应自然的天性。蟲天即指万类竞存的自然。
[译文]
舞者正传递着香草,在招唤谁的灵魂;
烟云迷漫遮蔽日光,天色也显得昏暗。
曾经在都城鸣奏的钟铎,最终也进了坟墓;
究竟是谁的衣冠谁的冢,如今依然纷争不休。
窑户们烧制的砖瓦陶器,在这里形成集市;
齐女日夜思念故国家乡,建起齐门好望乡。
万物好安静,天地正沉稳;
秋风忙催情,闲看做泥盆。
陸墓寺
[宋]万俟紹之
距城才五里,野景自蕭然。
塘水清環寺,窯煙黑翳天。
市多沽酒旅,橋列賣魚船。
欲酹宣公塚,淵陵幾變遷。
[注释]
黑翳天:黑色的窑烟遮蔽了天空。翳,遮蔽。
沽酒旅:买酒卖酒的人。沽,买,卖。旅,旅人,客居者。
酹:将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
宣公塚:指陆贽墓。宣公,陆贽的谥号。塚,同“冢”,坟墓。
淵陵:幽深隐僻的墓地。
[译文]
距离城北只有五里,野外冷落景物荒凄。
净绕寺庙塘水清淙,窑烟灰黑遮蔽天空。
集市多有旅人买酒,卖鱼船家罗列桥头。
清酒一杯欲祭陆公,陵已数迁寻觅无从。
撰稿 周震麟
御窑金砖博物馆文化顾问
金砖古法复原发起人、参与人
《御窑金砖》《造砖图说》《水磨金土》著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