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周震麟
窑里景观
在廊桥东侧长廊《上奏》砖雕处北望
泪猿
一两黄金一块砖,三行眼泪四声猿。
千回百转窑工苦,谁望今朝万众喧?
明朝绍兴人徐渭写过四部杂剧,述人间苦,名《四声猿》,意思是说,巴东三峡有民谣“猿鸣三声泪沾裳”,猿鸣三声,足以堕泪,何况四声。
而我,则要说,做金砖的陆墓窑工砖匠们,两行眼泪,苦已足见,何况三行!他们内心深处的那行眼泪,五百多年了,又有谁,真正见得呢!
上天赐予的泥土,成就了陆墓发达的窑业,和其高品性、高质量的砖陶制品,却也给陆墓的砖匠窑工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明代嘉靖朝皇宫的兴建规模巨大,数量至多。时任工部侍郎的张问之担任金砖督造官,长驻长洲县陆墓,三年,督造金砖五万余方,可见当时金砖烧造规模的庞大,官员和窑民的压力。
张问之没到和初到陆墓的时间里,窑户们因为听到朝廷又要下赋烧造金砖的劳役,大多相继逃亡,使得张问之几乎找不到窑工来制砖。逃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金砖工序繁多,工艺复杂,质量要求又极为严苛,烧造十分艰难。
金砖的制作工序极其繁复,烧制持续的时间极长,需要一年;成品率又很低,尤其是大尺寸金砖,通常要在四五块出窑的砖中才能挑出一块符合朝廷要求的来。
砖雕《验砖》
其次,当时,朝廷官员显然多不了解这一情况,他们没有想到金砖的烧造成本会是如此之大,因而给窑户的工钱不高,加上部分官员还对工价盘剥克扣。有的官吏竟然取民间所用的粗砖为准衡而定为金砖的烧造工价。
由于民间粗砖与细料砖相比,所耗人力和艺工都相差数十甚至上百倍,窑户们烧制金砖非但不能赚钱,还要赔本。当时长洲窑户共63家,每家分到的金砖任务多在300块以上,而每烧造一块金砖,窑户就要赔七钱,这样,每个窑户会因为烧造金砖而赔上银子二百十两左右。有的窑户甚至还因为不胜其累,而自杀身亡。
嘉靖间苏州人陆粲的笔记《说听》中有这样的事记载:
陆墓窑户钱鼎,深知金砖烧造的艰难,且又是赔本的苦役,就带了官家预付的银两,遁走南京。到了那里,亲友不敢让他居留,他只好又到了丹阳,丹阳的亲友也同样不敢收留,他只好投奔无锡的一位朋友,在那里住了几个月。临到年终,跑回家,他负官银潜逃的讼事算是刚刚了结,但大儿子在他外逃期间已经离世而去……
张问之了解到实情后,只能设法扶按窑户,费了不少周折招复窑民,才在三年之内勉力完成了五万块金砖的督造任务。
有了这样的经历和体验,在金砖即将解运至京城之时,张问之觉得,需要将这劳民伤财的民情向嘉靖皇帝说明,于是,写了一份奏折——《请增烧造工价疏》,请愿皇帝给陆墓窑户增加工钱。
从奏折的题名可以看出,张问之的主要目的是让朝廷提高金砖烧造的工价。为了说明缘由,张问之在奏折中将金砖制作的工序逐一予以图解。
张问之上奏后,朝廷知情,增定砖价,窑民获安,陆墓人特地为张问之立了一块德政碑。
砖雕《上奏》
《请增烧造工价疏》和其中的配图,后来成了详细记录金砖制作具体工序的第一个,也可能是唯一的文本。到清代乾隆时,编撰《四库全书》,张问之的这份奏折和配图以《造砖图说》为书名收入存目。然而,因为没有收入奏折图文的全部内容,《造砖图说》之后散失民间,至今早经亡佚。近年,有人在美国西雅图亚洲艺术博物馆发现《制砖图》册,据专家考证,就是描述当年金砖制作场景的,很可能就是《造砖图说》的配图。
苏州陆慕御窑金砖厂在金砖制作技艺随着清王朝逝去散入民间一百年之后恢复原味金砖的制作,即重制明清御窑金砖,主要的依据就是张问之的这份奏折。也就是说,是因为张问之的《请增烧造工价疏》,才使得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能够得以完全的、原味的复原。
御窑金砖厂《新镌造砖图说》书影
古代陆墓人的烧造金砖的这份苦难,成了今天相城人、乃至所有苏州人的一种荣耀。
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2006年列入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漏窗效应中的廊桥孔墙和砖雕
窑里景观
撰稿 周震麟
御窑金砖博物馆文化顾问
金砖古法复原发起人、参与人
《御窑金砖》《造砖图说》《水磨金土》著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