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周震麟
御窑遗址园景观
在砖雕《同心制砖》旁向南望长廊
沿廊桥西侧长廊向南,有一幅砖雕《同心制砖》,表现的是当年窑户与督造官同心协力烧窑金砖的场景。
在这幅砖雕旁往右边看,便是现在的御窑遗址园,也是当年陆墓窑区的核心烧造地。建造金砖博物馆之前,这里是个村子,就叫御窑村。
说起苏州御窑,民间一直流传着“永乐赐名”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全无史料踪影,只是小说家或民间文艺创作人员创编而来的一个传说故事。
明清时期的烧造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官办和商办。
官办烧造主要有四种:
一是军卫烧造,征调军队卫所得军士、军匠参与烧造。
二是地方烧造,征调各地人夫、工匠供役烧造。
三是官窑烧造,由朝廷派遣官员(主要是工部官员)直接管理相关窑座。
四是抽分,即由工部屯田司于水道等重要关津处所设立局、厂、所等机构,抽分竹木薪草、砖瓦、灰石等物料,以资官府工用。
商办烧造主要有两种:
一是召办,由官方(多为工部)给以烧造料价,或拨付烧造场地于窑户,由民间窑户工匠奉命烧造。
二是召买,即官府征募商人买办供应官方所需物料。
与景德镇御窑的钦定和独此一家迥异,朝廷采办金砖的方式属商办中的召办,就是官方给钱并监督,民间众窑户奉命烧造。
因为有烧造皇家金砖的数百年历史,陆墓窑所产民用砖瓦质量十分过硬,历来蜚声江浙,乃至全国,虽是民窑,却有御窑品质。于是,陆墓窑有了“苏州御窑”的盛誉。
而所谓苏州御窑是由“永乐赐名”的说法,到了后来,成了一些缺智少慧者的大旗,和存心欺世者的虎皮。
“陆慕御窑址”上的两座土窑(绘画)
清史研究专家阎崇年在其《御窑千年》一书的自序中说到他的“御窑之思”:
御窑,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它既可以指皇家御用窑场及管理机构(狭义),又可以指烧造过御用瓷器的窑场(广义)。
景德镇御窑厂是阎先生所说的狭义的御窑,而苏州的金砖窑场属广义的御窑。
同是御窑,景德镇御窑厂是官窑,只一家窑厂;苏州御窑则是民窑,且有好多家窑户;景德镇御窑厂是初创时就钦定的,而苏州御窑则是后来因声誉卓著而众奉的。
景德镇御窑的御字,意思应该是钦定的、专烧皇家物料用品的;而苏州御窑的御字,则应理解为曾经为皇家烧造过物料的、所产砖陶具有皇家要求的品质的。
在西侧长廊看御窑遗址园和主馆
长廊里的光影
说过御窑,再说金砖。
金砖,是铺墁在明清皇家建筑主要宫殿室内的细料方砖。
为什么这种御用的方砖要叫金砖呢?这一直是许多人十分感兴趣也非常困惑的一个问题。
民间一直流传着三种说法:
一是说,因为这种高质量方砖的制作工序非常繁复,皇家对其工艺的要求又极为严苛,烧造成本十分昂贵,所以民间历来有“一两黄金一块砖”的传说;
其二是说,因为这种砖细腻密实,断之无孔、敲之有金属之声;
第三种是说,因为其专供京城皇家,“京”“金”音近。
然而,金砖作为官式古建筑的主要构件,从文化的视角作考察,其名称的由来,实际上源自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源自其核心思想中的五行学说;也就是说,金砖的“金”,是五行中的“金”,即“木火土金水”的“金”,是指坚硬的、不易变化的事物和现象。
和普通砖一样,细料方砖原来也只是泥土一方,但经过火的焙烧,加入水,水火相济相感,最终变成了坚固程度足以持续千年之久的砖。砖是坚固之物,在五行中当属“金”。
细料方砖,和所有的砖一样,原属土,但这种土在经过了四五个月的穅草、片柴、枝柴等木属之物转化而成的火能的焙烧之后,再逐渐与水相遇;在水火既济之后,成了皇家宫殿中的“金”。
因而,铺墁于皇家建筑的特定的至要部位,即主要宫殿的室内,金砖属土,在中,在皇家建筑里当是重中之重、中中之中,是皇家的基础;又属金,有江山永固、基业安稳和万寿无疆、万岁万万岁的象征含义。
御窑遗址园景观
附:
万历朝就已称呼“金砖”,顺治朝正式镌入铭文
从目前发现的确凿为明清古金砖的边款铭文中可以知道,金砖是在康熙年间开始由明朝时的“方砖”或“细料方砖”正式改为“金砖”的。
明代正德朝和嘉靖朝的金砖边款铭文中都只称“方砖”,万历朝则称“细料方砖”,清代顺治朝依然称“细料方砖”,而从康熙朝开始,一直到宣统朝,金砖的边款铭文中都直接称“金砖”。
然而,在口头上,甚至在大臣奏折和工部行文中,把这种专供皇家建筑要殿铺墁的做工精细特殊的方砖叫做“金砖”,应该是康熙朝之前的事,比如,顺治十四年正月江宁巡抚张中元揭帖中,就已直呼“金砖”,康熙以后的皇帝起居注以及大臣奏折等公文中自然也直接以“金砖”相称了——这样,也使得产自苏州的细料方砖与山东临清的细砖就有了明确的区分。
在非正式的文案和交往场合中,“金砖”之称更早可追溯到明代。虽然万历朝修订的《大明会典》中依然称“细料方砖”,但同是万历朝编刻的《工部厂库须知》和万历朝抄录的明人笔记《两宫鼎建记》中,都直接称“金砖”了:
“金砖派烧于苏松七府……今查大通桥原系贮砖之所,仍以金砖另堆在内……”;
“钦差郎中吴道直、李方至苏州烧金砖……以银二万两发苏州而金砖至……”。
由此可知,在康熙朝正式刻进边款铭文之前的明代,在非正式的公文、档案中,或在非正式的场合中,早就把细料方砖称作“金砖”了。
撰稿 周震麟
御窑金砖博物馆文化顾问
金砖古法复原发起人、参与人
《御窑金砖》《造砖图说》《水磨金土》著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