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8日,苏州陆慕御窑金砖厂非遗传承人和古法重制明清原味金砖项目参与人,作为故宫博物院推荐的专家,走上北京“太庙国学讲坛”,向北京各界市民介绍曾经登上中国古代社会最高殿堂的明清金砖。 太庙位于天安门东侧,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太庙和紫禁城同时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占地2240平方米,是按照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根据相应的礼制,只有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帝或近亲才能配享太庙,因而太庙的营造规制在皇家建筑中是最为高广的,其正殿之高甚至多于紫禁城太和殿两米,前殿、中殿和后殿三座中轴线的主要建筑当然全都以最高规格的金砖墁地。2013年起,由北京市总工会主办,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承办,中国紫禁城学会支持的太庙国学讲坛在太庙开讲,至今已举办56场。 2018年太庙国学讲坛系列讲座以“劳动置造——太庙是如何建成的”为主题,邀请专家分别就太庙选址与夯基、皇木采运与制作、琉璃瓦制作与安装、台基制作与铺设、古建髹漆与彩绘、金砖烧制与铺装等内容进行讲授,挖掘太庙古建筑文化价值。 这期太庙国学讲坛邀请的是苏州陆慕御窑金砖厂工艺传承人和金砖历史文化研究专家。在太庙的祧庙(即后殿),金砖厂工艺文化专家以“为什么叫金砖——苏州御窑金砖的工艺及其文化内涵”为题,从语义象征、制作工艺、建筑功用、材料属性、历史变迁和文化背景等多个视角,对金砖以土为料却以金相称的现象,做了既深入细致有通俗易懂的讲解,介绍了金砖作为苏州一方坚土的工艺和历史文化内涵,以及苏州古代劳动人民的生命精神和智慧。 苏州陆慕御窑金砖厂经过多年的尝试实践,终于成功复原御窑金砖制作的古法工艺,得到故宫博物院等权威部门专家的认可,并于今年2月被授牌“故宫官式古建筑材料基地”。重制金砖的过程,让所有的参与人对金砖制作的工艺,苏州文化的内涵,以及苏州工匠乃至中华儿女的生命精神,有了极为真切的验证和领悟。传承人及项目参与人都深深地体会到:工到水磨,才能变土为金;顺应天道,竭尽人事,方可土窑而出金砖。金砖的“金”字,含藏了苏州普通工匠艺人们千百年来积聚而成的工艺真谛和人生智慧,正是这种智慧,才使得陆慕的金砖有了与苏州的昆曲和江南的园林一样,动地而惊天的工夫神韵,使得金砖有了“一朴含藏万丽,一方镇定万宅”的神奇魅力和美学功效。 | 太庙正殿大门
|
太庙大殿 | 御窑金砖厂文化顾问在北京太庙国学讲坛 |